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0603課程精彩回顧.陳仲偉老師(上)

為了讓學員們能夠回顧上課的精彩實況、也讓無法前來現場的朋友們也能夠分享講師們的課程,主辦單位將於每堂課結束後彙整講師課程資料,摘錄其精華陸續放在本官網上讓有興趣的朋友們閱覽,敬請期待。

時間:6月03日 Am9:00~12:00
主題:如何提升漫畫創作能量
講師:陳仲偉 綜論臺、日漫畫文化



六月三日是101年國際漫畫研習營的第一堂課程,現場座無虛席,除了報名錄取的學員們,也吸引了很多旁聽的朋友前來一同聆聽。開幕一開始,由台灣動漫畫推廣協會的蘇微希女士為學員們介紹這次101年國際漫畫研習營的目的、師資以及課程設計的安排,希望能透過今年度的課程,讓有志於從事動漫相關行業的朋友都能夠有所提升。之後便開始了由陳仲偉老師所擔綱的第一堂課程。
首先,陳老師先從什麼漫畫與文化的關係談起,在講到創作者的時候最常碰到的狀況就是「我想要堅持自己的創作,可是老闆說我的作品沒有賣相」。當我們要談到漫畫文化的時候,會碰到什麼樣的狀況,要以什麼樣的立場來討論它呢。

文化的概念是什麼呢?陳老師說大概有四種看法。

(一)文化作為「傳統與精神思維」。
(二)文化作為「藝術、高尚的作品」。
(三)文化作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四)文化作為「產業」。


漫畫是我們喜歡的事物,但是它無可避免的是一個商業產物。在文化產業的部分,我們可以接觸到體系大概有三種,商展活動、各式各樣的同人活動、還有近幾年才漸漸成熟的主題特展。

台灣現在動畫學系看起來雖然不少,但其實都是數位動畫,教的是3D模型,出路通常就是去做代工,而做代工又是很容易被取代被超越的,這也是數位多媒體學系所碰到的共通困境。他們很少是熱愛動漫畫的,了解動漫畫的趣味與感動從何而來。



----

在討論漫畫的時候,常常只會談到漫畫的供需,甚至只有供而沒有需。過去我們在談的是「台灣」的漫畫,一直談的結果就是這個問題變得很迫切。大家一直在強調我們要怎樣幫漫畫家,我們要給漫畫家什麼…。陳老師希望大家能換個角度來想,我們的問題是「漫畫在台灣」,這個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到什麼呢?那就是讀者

讀者可以以一個閱讀者和消費者的身份來支持漫畫,而不是只有去創作才算支持漫畫。台灣漫畫發展所碰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很多人想要當台灣的漫畫家,而很少人要當台灣漫畫的讀者。我們只有漫畫創作的觀念,而沒有漫畫文化的觀念。

每個人在成為漫畫家之前都只是個讀者,我們應該要好好想想自己,我今天為什麼會在這裡,我們的原點是什麼,我想要連結的是什麼,我們的過去與未來又是什麼,這是漫畫文化所帶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與啟示。

我們為什麼要談漫畫(文化)史?

以漫畫作為一種表現媒介來說,它是繪畫形式的文本,但是漫畫所要表現的對象為何?是誰為了什麼目的而創作漫畫、其創作動力為何?為什麼漫畫會被閱讀、是誰在閱讀漫畫?這些問題所涵蓋的範圍就不只是漫畫創作者、漫畫文本或是讀者,而是一個社會與文化對於漫畫的看法。讀漫畫史就是連結起漫畫與創作者、讀者與所有關心漫畫的人,就是連結起漫畫與社會、漫畫與文化。漫畫文化史也是一種庶民生活史,是根基於日常生活的,所以我們不會只看到在舞台上的主角,可以讓我們更貼近漫畫的創作與閱讀經驗。不一定要講創作的事情才能教導創作,光是理解「閱讀」這件事就是很複雜的一件事了。

漫畫在台灣、日本都是許多人成長的重要經驗及回憶,但台灣漫畫一直受到外界的箝制,難以獲得社會的承認,先是受政治控制,後又急轉變為一種經濟產業。漫畫為何成長、擁有影響力的關鍵,也就是漫畫的正當性、社會基礎,在台灣的這種運作模式中消逝了。

漫畫的正當性是指什麼呢,他是指獲得大眾的認同與投入,能夠面對各式各樣的限制,創造出新的條件,最後理所當然的存在於日常生活中。

正當性也跟政府看待漫畫的態度,也跟漫畫的消費狀況有關。它可能是個正面因素,也可能是個負面因素。正當性可以說是個雙面刃,創作者所創作的作品,讀者閱讀漫畫的狀況。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論述」,也就是在社會上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人他怎樣看待漫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學界,學者是怎樣看待漫畫的。美國漫畫史上最大的漫畫獵殺運動之一的源頭就是心理學者所發表的評論。台灣有在做漫畫研究的學者論文,早期是教育系「看漫畫有害…」,過不久是傳播系「看漫畫可能有害…」,後來則是視覺藝術系「漫畫是種藝術…」,最近則是「漫畫是個賺錢的產業…」,其實有點悲哀。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